四中出了个“廖校长”
摘自2004年4月7日《北京晚报》
廖锡瑞今年快80了,许多学生、家长和教师都习惯称呼他“廖校长”、“老校长”。其实,廖锡瑞在四中从教的时候并没有当过校长。他在四中工作了30多年,退休的时候,身份只是个语文老师。不过,退休以后,廖锡瑞却在原先的四中教工子弟和北大医院职工子弟升学辅导班的基础上,创办了精华培训学校,自己当上这所学校的校长,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现在,在精华学校学习过的学生数以十万计,能够到精华学校授课也成了许多教师的一种荣誉或者是对教学水平的肯定。因为,即使是四中的教师,也必须是大家公认的在教学上有非凡成就且诱导有方的才有资格到子弟班授课。
这辈子没指望成英模
1988秋天,廖锡瑞从四中退休。当时,四中的刘秀莹校长就劝廖锡瑞退休后自己办学,说:“我们赞成你把子弟辅导班的原班人马带出去面向社会办学。这样你也可以多少缓解一点家庭的经济负担,别再义务劳动了。”原来,四中对本校教工子弟也有人学分数线的限制,从1978年起,四中每年都开设教职员工和附近北大医院的职工联合举办的子弟升学辅导班。廖锡瑞是学校有名的热心肠,又是四中连续三届高考文科状元的语文老师。所以,每届辅导班大家都要求他去教课,一来二去就被公推为辅导班的总负责人。当时教课的老师有报酬、班主任也有报酬,惟独廖锡瑞认为总负责人是义务的,应该一分钱也不拿的。这是廖锡瑞自己定的规矩。
当年,刘秀莹之所以赞成让廖锡瑞把教工子弟辅导班的一批好老师带出去面向社会,其中一条就是家长把学生交给他放心。1987年,四中80周年校庆之日,有8000多名校友返校致贺,学校领导决定由廖锡瑞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在大会上致词。发言刚完,就有校友到后台找他,要他到校门口去。原来,有“文革”中的所谓“乱班”的几位学生正在门外徘徊。“为什么不进去?”廖锡瑞问。“我们算是四中的学生吗?”一个学生低声地说。“你说什么呀?谁能说你们不是四中的学生!”“廖老师,当初要不是您,也许我早已被发配到青海新疆去了。”一个当年的“小玩闹”动情地说。那年,廖锡瑞接手了这个乱班。一次在家访途中,一块板砖落在廖老师脚下,回头看看,没有看见人。接着再走,没几步又一块板砖扔了过来。第二天,廖锡瑞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我是一个‘臭老九’,这辈子甭指望成为英模烈士了。但我要是被人拍死了,没准儿倒能成全我当个烈士,这可是我求之不得的啊。不过,拍死我的人却要成为罪犯,这辈子就毁了!”几个当年的“小玩闹”低下了脑袋。有一次,这个班的一个学生在外面惹事了。他爸爸怒火中烧,抽出一根绳子泡在院里的井水中。时值隆冬,这位家长三下五除二扒去了学生的棉袄。廖锡瑞闻讯急匆匆赶到时,家长刚好从井水中抽出了绳子,举在半空。他一把护住学生。只听“啪”的一声,绳子抽在了廖锡瑞的身上。“千万不能打孩子啊,他有错咱们一起努力帮他改。”家长手软了,学生紧紧抱住廖锡瑞,哭得浑身直哆嗦。
人心换人心。有一次深夜两点了,去家访的廖锡瑞还未归家。他的老伴越等越着急,越等越害怕:万一他遭到什么“小流氓”们的暗算可怎么办。看到两个年幼的孩子已经睡熟,廖夫人锁好门就往外跑……结果,迎面遇上了廖锡瑞,他身边还有非要送他回家的学生家长。学生家长一个劲儿地道歉:“廖老师为我们的孩子操碎了心,实在是太感谢了。要不是廖老师,我的孩子不定变成什么样呢。”
所以,家长们一致认为,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廖锡瑞最放心。但是,更令人放心的是廖锡瑞有着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提升层次。
办学校头笔才挣57.3元
1980年,廖锡瑞任教的班级出了个市文科高考“状元”。他到区里办事的时候,遇到一位也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对他说:“嘿,今年让你们碰上了一个。”语气颇不以为然。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四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的。第二年依然如此。到了1979年才实现了“零的突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四中组织了一个由几位超一流的老教师共同教学的高三文科班,廖锡瑞负责教语文。第二年,四中又出了一个文科“状元”,廖锡瑞又遇到了这位老师。“哧,今年你们又撞上了一个。”第三年,四中第三次出了文科“状元”。那位老师再遇到廖锡瑞时,什么也没说,只是竖起了大拇指。
可是,这个老师不知道,廖锡瑞这三年可没轻省过。头一年教的学生参加高考的时候,他把学生们送进考场,自己就晕倒在考场外边。第二年,差一个星期高考,廖锡瑞就因为累得便血住进了医院。到了第三年,还差三个星期高考的时候,他又被送进医院急救。1984年,廖锡瑞整整病了一年。从那时起,年近六旬的廖锡瑞已经没有体力带高三毕业班了。但是,他的能力和真诚的态度得到了公认。让廖锡瑞负责子弟辅导班是最让人放心的也成了大家的共识。
廖锡瑞申请了办学执照,正式注册了精华培训学校的招牌。那年秋天,他招收了初高中共三个班,每班20人左右。除四中教师外,还请了几位外校老师。廖锡瑞请老师的标准就是,非名师不请,而且是“高薪”聘请,每半天课支付酬金50元。当时,北京市的人月均收入不过一两百元,大学教授讲半天课才12元左右,这50元的日薪确实很高了。这一期班结束后,一结算,学校仅挣了57.3元。一位来讲课的英语特级教师偶然听说了这个数字后,找到廖锡瑞说:“您太亏了,费了这么多心血得到的不过是我讲半天课的钱,让我怎么过意得去。”他执意要退一部分讲课费。廖锡瑞却说:“我挣多挣少,这不是头等大事,我对得起老师,老师对得起学生,这是最要紧的。”
办学初期,廖锡瑞请来的教师多半都是四中的,也有几位外校的特级教师。有一年高考,十三中的一名学生考了个数学满分。廖锡瑞把十三中这位教高三数学的老师请进了精华任教。这样,原先准备从四中聘请的一位数学老师就“暂时停聘”了。当时曾任四中数学组长的一位老教师问他:“你怎么胳膊肘朝外拐,咱们四中自己的老师都不用了。”廖锡瑞回答说:“中考招生的时候,咱们四中的分数线比十三中高出一二十分,可是人家教出了高考数学满分,咱们这几年却没有。你说用谁?”有一次,首医大附中的一位初中物理老师到精华学校代了一堂课,学生反映非常好。廖锡瑞就想长期聘请这位老师。没想到,对方竟谢绝了邀请。原来,这所学校不同意这位老师出来兼职。廖锡瑞三顾茅庐,感动了这位老师,同时也以一名老教师的身份向该校领导恳切陈情。最终,把这位老师给请了出来。
一切为学生着想,只要是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师,廖锡瑞肯定躬亲礼聘。据说,精华学校还有个不成文的选教师标准,那就是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奖获得者的老师,高考状元的老师和初、高三毕业班单科平均分位列市区第一的老师……现在精华的名师阵营中,既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有全国优秀教师、劳动模范,还有市、区各级先进工作者和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其中特级教师就有40多位,涵盖语、英、数、理、化、生、史、地、政各科,平均每科四位以上。目前北京市各学科最年轻的特级教师都在精华任教。“廖老头请我去讲课了”已经成了许多教师最有脸的一句话,因为能在精华学校《名师录》上公布照片的老师绝对是一流的老师。
高考有这题按我讲的答
“廖老师,您救救我这个孩子吧。”1988年的一天,廖锡瑞早年教过的一个老学生带着自己上高二的儿子来求他了。原来这个高二学生期末语文成绩只考了47分。可是,父母都是北大、清华毕业生,也期望儿子将来能够考上北大、清华。廖锡瑞问了问各科成绩,发现理科成绩不成问题,而语文差就差在作文上。他问学生:“照着去年高考作文题《习惯》,你准备怎么写呢?”学生挠了挠头说:“这应该是一篇议论文,按照老师教的应该先破题。但是,什么叫习惯,我说不清楚。我写不出来。”廖锡瑞给逗乐了,问:“你都高二了,这么多年,作文是怎么混过来的?”
原来这孩子在小学5年级上作文课的时候,因为一篇作文出现了20多个错别字,结果被老师罚每个错别字改正后抄100遍。以后每一次作文发下来,都免不了挨罚。从那时起,他对作文就发怵了,“一说要写作文,我就脑袋大了!”于是每逢作文他都是千方百计请同学代笔,就这么一直混到了高二。廖锡瑞听明白后,对他说:“其实,多数作文就是作者根据读者的需求来认真地回答一些问题,告诉读者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态度。比如,习惯这个题目,读者可能首先要问作者:你要写的是什么人的什么习惯,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读者不会问你什么叫做习惯,这不是读者迫切需要你解释的问题。像你一提作文脑袋就大,这算什么?”学生一听,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我的一种习惯吗?”“对呀!那下一步,读者可能再要追问你什么问题?”“我明白了,准得问我这个臭习惯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呢?”“可能再问我现在后悔了吧,今后怎么办呢?……啊!作文就这么写呀!”廖锡瑞告诉他:“你回去就写一篇《习惯》,用自己熟悉的口语,写通顺了就行。不要怕出现错别字,高考的时候,作文里的错别字最多才扣4分。”
第二天,这孩子就交上自己难得写出的一篇作文了,记述的就是他怕写作文的经过和感慨,而且满篇用的还就是生动活泼、颇有风趣的口语。廖锡瑞拿着他的作文请精华的语文老师打分。老师们一个个都是边看边乐,认为题材新颖,语言活泼,只是错别字还真不少。50分的作文,就内容来说,有的老师最高给打了48分。最后经过共同评议,给打了42分。这下子,孩子作文的积极性上来了,也初步理解一般作文的思路,语文成绩随之提高。高考的时候,满分100分的语文考试,他考了97分,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化学系。
其实,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是廖锡瑞的一大特色。他在四中教语文,经常采取的就是这种启发性的或带有一点师生共同研究性质的教学方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课本里有一篇古文《五人墓碑记》。文中有“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两段文字。其中,“傫”字的解释,课本注解为“聚集的样子”,而且在市面上出售的《古文观止》多种注释版本里面也是这样解释的。上课的时候,廖锡瑞启发学生研究“然五人之当刑也”中的“然”字,指出它应该是表示上下文的意思是相反的,如果把“傫”解释为“聚集的样子”和下文“意气扬扬……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并没有相反的意思,那么,课本上对“傫”的解释对吗?学生们一想,感到确实存在问题。于是廖老师再告诉同学们:“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解释‘傫’字都是‘下垂、无力’的意思,后来字义有所发展,到《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一直到当代的一些汉语词典,就有了‘面色憔悴,四肢下垂,显得疲惫无力’的意思……应该说各种字典的解释用在这里是非常恰当的,然而课本的注解和《古文观止》的多种注释本却不采用这种正确的解释,据说是因为这五个人应该算是烈士,如果照字典解释就会贬低烈士的形象。‘但是,同学们,如果因为这五个人是烈士,就不能用原来注释的意思,你们觉得这样对吗?’”学生们议论纷纷……廖锡瑞接着讲道:“张溥是古文大家,他难道不懂得用‘傫’这个词的分量吗?其实,这个‘傫’字表述的是一种实际情况,人死了一年多,再刨出来重葬,就只能是‘面色憔悴,四肢下垂,显得疲惫无力’,并无多少贬意。当然这种形象让人感到有点压抑,然而这正是文章先抑后扬的一种写法。从文章上下文看,中间用了‘然五人之当刑也’的一个‘然’字,说明这种语句强调的是下文而不是上文,作者实际上是用一个‘傫’字引出下文许多相反的话来,这怎么是贬低烈士形象呢?是要赞扬烈士们啊。”下课后,有些学生围过来问:“廖老师,如果高考的时候考到这个‘傫’字,我们是按照课本注解来回答,还是按照您讲的回答呢?”廖锡瑞告诉他们:“应该按照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去答,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如果是我去应考,我会照我自己理解的去回答。因为课本上的解释确实错了。”在廖锡瑞当语文老师的三十多年中,他发现了中学课本注解中确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每次,他都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研究出错的原因。通过多次反复,学生的能力就逐步提高了,成绩也上去了。学生理解到,这里还是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对自己今后研究学问和处理一些问题都是有好处的。
别看精华学校属于补习学校,但是每到报名之时,挂给廖锡瑞本人的电话经常连连不断,不少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来补习,纷纷走起了“后门”。因为几乎每次报名都要排起长队,两个班往往一个半天就报完,甚至还出现了拿号报名和炒号的情况。至于报不上名的学生还有躲在墙根或窗台底下猫着偷听的。因为,精华学校辅导出来的学生,中考考入四中、实验中学、二中、八中的比比皆是,高考考取清华、北大的大有人在。现在,廖锡瑞赶了回时髦,和一家网络公司合作成立精华听课网。到现在,他还在往里搭钱。有人问他:“精华也办网校是不是‘跟风’、‘投机’想赚大钱?想没想过赔个精光?”廖锡瑞回答说:“现在有大批的学生想进精华学习而进不来,办网校就是为了让更多好学的学生能在网上听到精华老师的课,听到北京城里一些最好的老师的课,即使赔了,也是赔给学生,对社会的进步,对教育的发展终归是有益的。让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共享,是我这个年近八旬的普通中学教师的最大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