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新规要求考生对能力有客观认知
中高考改革在讨论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尘埃落定。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从2018年起,中考考试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9门课程,其中历史、地理考试包含综合社会实践部分,并且分别占10分。学生需要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生物、物理(化学)等5门学科中选3门参加考试。此前,一向不被家长和学生重视的小科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生物(化学)等开始被热切关注。此次中考改革,语数外是必考科目,在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化学)、物理5门课程中,选择3门进行考试,这 就需要考生在初中阶段对自己有客观的认知。而且此次高考改革,文理科不分,从2020年起,高等院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最多不超过3门,提前向社会公布, 考生满足选课科目其中任何一门,即符合报考条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个性发展的实际情况。
文理科不分,让学生选择选考科目的新规,虽然给了考生较大的选择权,但同时也增加了选专业和院校的难度。这需要家长和学生在初中开始,对学生进行能力、逻辑、兴趣爱好测试。对于2017年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此前的高考填报志愿资料已经缺乏参考价值。中高考新规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自己能力和兴趣特长有客观认知。
(来源:北京商报)

- 上一条高三的第一次月考 该如何准备?2015-09-15
- 无下一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