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师说】第17集 论婚姻 —— 标准与成本篇
2016-04-01浏览量:1472次
爷爷娶奶奶用了半斗米,
爸爸娶妈妈花了半头猪,
我结婚却要了爹娘半条命!
1950年代
结婚只需请客吃饭
婚姻自由、老实能干
婚礼特征:新人讲“革命婚史”、唱两支“革命歌曲”、表明今后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互促进步的打算,是婚礼上常见的节目。中后期,逐渐增添了向毛主席像鞠躬的内容。
结婚成本:10元
1960年代
三个银元打俩镯子
婚礼特征:下班后,一斤糖、一壶茶,几个朋友坐下聊聊,晚上把两床单人铺盖并在一起,就算结了婚。第二天一早仍旧上班。那时候,一切以工作为重,稍稍修饰都会被认为是“小布尔乔亚”。因当时的结婚证书不需要贴照片,大多数人没有结婚照。
结婚成本:100元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
根红苗正
年轻人谈情说爱只能以“需要在一起谈工作”为借口,在情书上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最后也都是致以革命敬礼。两性择偶条件主要是看家庭成分,即对方及对方家庭的政治背景,这一条件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自己,而且对下一代的上学、工作等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工人、军人成为女孩子们择偶的首选对象。
1970年代
有个铁饭碗、根红苗正
婚礼特征:结婚照上,两人大多身着旧军装,胸佩毛主席像章。请人吃饭是新人亲自操勺。“三转一响”—— 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蜜蜂牌缝纫机和红灯牌收音机,加上“三十六条腿”—— 双人床、大衣柜、五斗橱、床头柜、吃饭桌和四条板凳,是人们新婚时追求的理想。
结婚成本:300多元
1980年代
坐着自行车出嫁、爱“知识和文凭”
婚礼特征:这时的新人开始穿婚纱拍照,价格一般在百元左右;人们也开始蜜月旅游,但基本走不出国界。新四大件是电冰箱、黑白电视机、石英手表和洗衣机。80年代初结婚,如果有自行车接新娘,再拍上一套婚纱照,那就是非常完美了。
结婚成本:1000多元
1990年代
彩礼“三金”是标配、有钱有业的“帅哥”
各种围绕婚礼的商业机构不断派生,婚礼进入多元化时代。令人萌生浪漫情怀的海底潜水婚礼、跳伞婚礼、滑雪婚礼、植同心树的植树婚礼,各个婚庆公司举办的中式、西式、中西合璧式等婚礼,吸引了众多男女青年。当然,费用也随着个体的不同,相差甚远。
21世纪
马拉松婚礼尽是累和贵、大杂烩
有人喜欢德才兼具的事业型男人,有人喜欢浪漫型男人,有些人则看中对方的票子、房子、车子。
商家营造出的浪漫情调免不了雷同与乏味,新人们开始自己着手操办婚礼,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婚礼方式。最普遍的是,随着大家都奔向“北上广”,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异地相恋,婚礼,当然也得“三地马拉松”。
2010年代
婚姻法引起众多热议,“婚姻与房子”已成为必然联系。
七成以上女青年会把男方是否有婚房作为择偶的重要条件。广告语“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成为现实。婚礼其他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房子。“结婚钱父母出”已经成为时下很多新婚夫妇应对巨额花销时的首要选择。
关注“精华师说”微信公众号,观看精彩内容!
关于精华在线 代理招商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帮助
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西路满庭芳园AB座公建(邮编:100086) 客服热线:4000-150-75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823 京ICP备13033151号
版权所有 北京天地精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2011-2025 www.ji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4000-150-750
未开通400地区请拨打010-5325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