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
2015-09-23浏览量:3519次
荒漠化
1.形成原因
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我国西北为例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进程加速的主要原因。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樵采;③过度开垦。
2.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解决农牧民的能 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
1.森林面积锐减: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2.草原退化: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3.土地荒漠化:在西北表现为沙漠化,而在其他地区也有水蚀荒漠化等表现形式;
4.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边缘、横断山区、东南丘陵表现严重;
5.旱涝灾害:分布较为广泛,如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以及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洪涝灾害区;
6.生物多样性破坏:分布较为普遍;
7.水资源危机: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区表现为资源型缺水,在湿润区则表现为水质型缺水;
8.海洋生态破坏:沿海地区有分布,如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红树林、珊瑚礁等被毁,赤潮等;
9.湿地(湖泊)面积减小:在东北地区、滨海地区由于开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减少;围湖造田使我国几大淡水湖面积急剧萎缩;
10.次生盐碱化:在华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广泛分布。
关于精华在线 代理招商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帮助
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西路满庭芳园AB座公建(邮编:100086) 客服热线:4000-150-75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823 京ICP备13033151号
版权所有 北京天地精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2011-2025 www.jing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4000-150-750
未开通400地区请拨打010-53253001